作為我省上市公司“新大陸”老總的胡鋼,非常關心我省上市公司的情況,在“兩會”期間,他提出了《成立福建省上市公司資產重組領導小組,推動福建產業經濟發展》的提案,胡鋼委員呼吁,別再讓我省的“殼”資源流失。
“殼”資源正在流失
胡鋼告訴記者,我省是全國最早進入證券市場的省份之一,至2002年12月,上市公司共有43家。近年來大約43%的上市公司控股大股東發生了變化,其中大部分是由外地企業入主控股,新控股股東將原有主營業務剝離,注入新的資產。有的雖然名稱以及注冊地未變更,但注入的新資產在福建以外運營;有的將公司注冊地遷往外地,無形中減少了福建上市公司的“殼”數量。
據了解,現在省外股東控股的上市公司有福州大通、新宇軟件、東百集團、雄震集團、實達電腦、福建三農、ST天宇;注冊地已外遷的有運盛實業、天香集團、利嘉股份、ST海洋、ST九州已退市。胡鋼認為,這些變化造成了上市公司“殼”資源流失,同時還影響到企業上、下游產業的發展。由此.客觀上可能造成我省稅源流失、資本市場籌資功能減弱、產業發展嚴重受損的后果。
優化配置“殼”資源
胡鋼提出,我省缺少對上市公司的中長期規劃,應盡快成立我上市公司資產重組領導小組,把對我省上市公司資產重組的消極監管轉向積極扶持,杜絕資本炒作,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實質性資產重組,推動主業發展,防止“殼”資源流失。同時,政府應當制定一套與企業兼并重組有關的政策體系和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在立法上規范和促進企業資產重組行為,并協調和保護重組中的債權人、職工和出資人合法權益。
民營經濟和外資經濟是我省經濟的亮點。胡鋼認為,在目前外資參與國企改革的相關政策尚不十分明確的情況下,應該優先鼓勵本省目前發展狀況好、公司治理結構好的民營企業參與上市公司的資產重組,特別是要發揮己經上市的民營企業的作用,推動優質國有資產向上市公司集聚。
胡鋼建議,加大對上市公司的資產重組力度,應該采用股權轉讓、資產置換、資產剝離、收購兼并、并殼讓殼等多種形式,果斷地將自身產業層次低,不具備比較優勢的上市公司的“殼”資源嫁接到發展前景好的產業上去,以降低這些產業發展資金的融資成本,實現“殼”資源的優化配置。